近日,記者走進峽江縣戈坪鄉小坑村,只見一間平房的屋檐下,一位中年婦女在不停地忙碌著。她卷著衣袖,清洗著一大堆衣服,雙手搓得通紅。這位婦女叫鮑吉珍,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25年來,她任勞任怨地呵護癱瘓的丈夫,詮釋了責任與愛。2022年,鮑吉珍家庭獲評峽江縣“文明家庭”。
25年前,鮑吉珍夫妻倆上山砍柴,丈夫謝青龍不慎腳滑摔倒,裝滿柴火的板車從他身上軋過,經過救治,丈夫的命是保住了,但頸椎骨折,導致全身癱瘓。治療費3萬多元,丈夫每月需600多元的醫藥費,家里還有兩個孩子要上學,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鮑吉珍的身上。那時為供養兒女、償還債務,每天天不亮鮑吉珍就起床做飯,給丈夫喂飯、喂藥、端屎倒尿、洗臉擦手,收拾完了就出去忙農活。家里的20多畝地,鮑吉珍一畝都沒有落下。
生活艱辛,但鮑吉珍一直沒有放棄對丈夫的治療。她請“土郎中”、找“土方子”,并自學輸液、針灸、按摩,每天堅持為謝青龍擦洗身子,翻身換藥,針灸按摩,都快成半個護士了。癱瘓后的丈夫,性格變得暴躁,時常發脾氣,鮑吉珍也不和他爭吵。理解丈夫心情的鮑吉珍總是不斷地開導他,講笑話讓他高興,還邀請親戚朋友到家陪丈夫聊天解悶。感受到妻子的濃濃愛意,謝青龍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脾氣也逐漸溫和了。
9000多個日夜的精心護理,鮑吉珍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有人勸鮑吉珍改嫁或者離開,但她說:“人是講感情的,在家里最難的時候離開,我還算是人嗎?”強烈的責任感讓鮑吉珍堅守了下來。
二十五載的付出,二十五載的艱辛。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婦鮑吉珍,用實際行動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書寫著相濡以沫、攜手同行的感人故事,傳遞著文明家風。
文/肖慧彤、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 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