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cebty"></acronym>
      <optgroup id="cebty"></optgroup>

      <span id="cebty"></span>

      1. 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吉安時政> >正文
        讓幸福家園更幸?!彩懈哔|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紀實
        2023-08-11 12:23 來源: 吉安新聞網—井岡山報

        一幢幢樓房依次而立,寬敞順直的巷道貫通小區;產業基地生機盎然,扶貧車間忙碌有序;廣場上笑聲陣陣,老人們三五成群話家常,孩子們在一旁嬉笑打鬧……日前,記者行走于井岡大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幅幅閑適悠然、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4165戶、16458人,這是一串凝結著心血和汗水的數字,也是吉安交出的一份易地扶貧搬遷成績單,為民謀福祉,造出新天地。近年來,我市緊盯“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可融入”目標,加速推動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過上好日子,實現了從“安居”“樂業”到“幸福”的美好轉變。

        穩就業——家門口上班,日子更舒坦

        “車間就在家門口,上班只需走幾步。”在萬安縣澗田鄉社公背安置點,搬遷群眾林胡香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進入領秀制衣幫扶車間從事炊事員工作。談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她笑意盈盈。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后續幫扶最關鍵的是就業。我市將搬遷群眾“就業穩定”視為重中之重,堅持“四個一”的工作思路,用心用情用力,為搬遷群眾拓寬就業渠道。

        ——堅持一點一站??h級建立就業服務中心,在800人以上安置點建立就業服務工作站,為搬遷勞動力提供崗位推送、技能培訓、社保轉接、維權服務、返鄉創業等全流程服務。

        ——堅持一區一隊。堅持一個小區一支就業服務隊的原則,在安置點以樓棟為單位設置樓棟長,組成就業服務隊,通過上門服務、定點服務等方式,每月對搬遷勞動力就業狀況進行一次動態管理,每月向未就業脫貧勞動力推介一批就業崗位,每月宣傳一次就業幫扶政策。

        ——堅持一戶一檔。通過對搬遷勞動力轉移就業、參加技能培訓、養老保險等情況上門登記核實,為每戶搬遷家庭建立一本就業臺賬,實現搬遷勞動力就業狀況“戶戶清、月月清”。

        ——堅持一人一策。結合搬遷勞動力年齡、文化、技能、身體狀況等因素,通過組織輸出就業、就近吸納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幫扶就業等措施分類施策,確保“人人有業就、戶戶有增收”。

        挪窮窩,搬新房,有新業。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搬遷家庭戶均就業2.32人,轉移就業率達89.9%。

        興產業——收入節節高,日子更紅火

        一場夏雨過后,在吉安縣天河鎮毛田村委會灣里組,果樹漫山遍野,碩果壓枝。易地搬遷安置戶楊厚華來到果園,逐一打開蜂箱,察看蜜蜂情況。

        “在政府的幫助下,通過發展‘蜂蜜經濟’,我成功脫貧致富,過上了甜蜜生活。”窮了半輩子的楊厚華如今腰板直了,笑容多了,更自信了。去年,楊厚華的蜂箱增加至近1000箱,年純收益超過50萬元。

        “挪窮窩”展現政策擔當,“斬窮根”依靠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是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礎,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在打造特色產業種養、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中,我市亮點頻出。

        ——產業共建。采取“黨支部引領的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方式,輻射帶動搬遷群眾聯合發展“一村一品”主導產業,以“五統一分”服務模式實現企業和村集體、農戶聯動發展,“一盤棋”推進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

        ——發展共富。引導搬遷戶由流轉土地得微利向流轉土地得租金、就業務工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自主經營得現金、產業獎補得獎金等綜合性增收轉變。積極整合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流轉土地、統一標準建設、統一管理運營,建設產業幫扶實體,已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719萬元,建成易地搬遷產業幫扶基地20個。

        ——利益聯結。持續推行“五個一”產業發展模式和“一領辦三參與”合作形式,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搬遷家庭的利益聯結“雙綁”機制,鼓勵合作社、能人帶動搬遷脫貧戶發展產業,讓搬遷群眾分享產業發展成果。

        我市創新推進鄉村產業村集體、企業、農戶“三方得利”模式,發展壯大產業實體,提高易地搬遷產業組織化水平,帶動搬遷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重管理——生活有保障,日子有奔頭

        “每天在居家養老中心和老友下下棋、看看電視,午餐2元錢一餐,飯菜新鮮,挺合口味……”遂川縣夢想家園小區68歲搬遷戶鐘先荃一臉愜意。

        易地搬遷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遷徙,更是一場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遷徙。為了真正讓搬遷群眾穩得住、住得好,我市堅持以黨建和“三治融合”為引領,促進社區綜合治理,幫助搬遷群眾真正實現從“融入”到“融合”。

        ——強化黨建引領。在全市所有安置點實現基層黨組織全覆蓋的基礎上,在800人以上安置點成立網格黨支部,設立48個樓棟黨小組,建立“網格黨支部——樓棟(庭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一抓到底的三級組織網格化治理框架,推進黨建網格與社會治理網格“雙網合一”。

        ——深化“三治融合”。深入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完善社區居民公約,激活社區善治力量,實現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新增2個中心警務室,推出“網格快警”“網格村警”改革,將出警時間壓縮到1分鐘,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轄區、化解矛盾在社區”,城鎮安置點自搬遷入住以來“兩案”發生率為零,矛盾調處率達100%。

        ——加強宣傳引導。推行“支部爭紅旗、黨員爭標兵、群眾爭積分”的“三爭機制”,在安置點開展各類文化體育、科學普及、傳統節日、感恩教育等活動141余場,參與人次5330人,在68個樓棟設立“光榮榜”,組織評選最美家庭、光榮脫貧戶、黨員示范戶等,讓搬遷群眾學有榜樣、奔有目標。

        我市持續抓牢社會融入這個最終目標,堅持服務不斷檔,培育文明新風尚,幫助搬遷群眾更好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區、新文化、新生活。

        在我市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幸福家園里,一幢幢嶄新的樓房,一個個紅火的產業,一張張幸福的笑臉,鄉情、親情、溫情不斷生長,真真切切地傳遞著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我市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繼續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不斷做好搬遷的“后半篇文章”,實現從“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到“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精彩跨越。

        文/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徐瑞春、實習生王洪寶

        責任編輯:鄒洋

        井岡山報社主辦 井岡山報社版權所有 本網法律顧問:江西吉泰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ICP備19004936號-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贛ICP備1900493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公網安備 36080202000160號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申明 電子報入口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頁 騰訊朋友 有道云筆記
        18禁无码AV免费不卡_国产精品99re在线观看_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_日本三级理论电影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