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聞網訊 晚飯后,和老伴兒走到離家100米不到的小廣場上和鄰居們納涼聊天,已經成為永新縣坳南鄉公益村觀音橋組村民郭開俚的“新晉愛好”。65歲的他是本村的泥水匠,也是村莊提升整治建設的“主力軍”之一。自新農村建設以來,他開始在家門口“上班”,一磚一石都修得格外平整細致。
把群眾的事情交給群眾去辦,這是坳南鄉項目建設的“法寶”。2023年以來,坳南鄉統籌整合項目,施工明確提出“三個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項目所需的泥木工優先聘請本地村民,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同時,還能讓村民參與到村莊建設中,項目建設質量更有保障;取材本地化,把危舊房拆下來的“建筑廢料”進行二次利用,完整的磚瓦用來圍菜園,河道清出的河沙、鵝卵石都被用作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就地取材,節省成本的同時,減少村內廢棄建筑材料的堆積;監工本地化,由離任的老村支部書記義務全程監工,登記核實中標公司購買的建筑材料和村民用工記工,實時調解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矛盾。
據悉,公益村觀音橋組此次村莊整治項目村民用工長期固定在9人左右,牛田村嶺上組56立方米的蓄水池成本節省了四分之一,江口村道路擴寬項目由受益村小組派村民代表輪流去現場指導道路放樣,項目進度快且沒有糾紛。
文/周智瑋、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范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