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謝華忠
今年是“朱毛會師”95周年,這場歷史性的會師壯大了革命武裝,為走出井岡山道路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開篇”夯實了基礎、堅定了信心。期間,遂川草林和大隴紅色圩場的重啟和開辟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打破敵人經濟封鎖、改善軍民生活、保障革命武裝斗爭中起到關鍵作用。
重溫我們黨這段重啟和開辟紅色圩場的歷史,當年紅色圩場“重啟內需并激活市場”、打破經濟封鎖、開辟新通路、解決“卡脖子”問題等探索,對今天我們在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井岡山斗爭時期重啟和開辟紅色圩場的歷史背景及實踐探索
(一)井岡山斗爭時期重啟和開辟紅色圩場的歷史背景
在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之前,井岡山內一直維持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區域內地主豪紳階級處于統治地位,百姓們生活在階級的壓迫下,生活非常困苦。
從區位空間優勢角度來看,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層巒疊嶂,地勢險要,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農產品、藥材和礦產資源豐富。但因地處邊陲,基本上是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有些地方還是“杵臼時代”,在“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足萬擔”的井岡山地區,很難解決軍民的吃飯、穿衣和醫藥問題。這樣,必須通過貿易來解決內需問題并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從當時的外部形勢來看,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摧毀剛剛建立的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調集湘贛兩省軍閥部隊對根據地進行軍事進攻的同時,還對根據地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致使根據地內的竹、木、油菜等物資運不出去,軍民日用急需的食鹽、布匹、藥材等物品運不進來。這樣,激活內部生產能力和打破封鎖對外開放就要齊頭并進。
從當務之急的問題導向來看,在白色勢力的四面包圍中,軍民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表現為“生活極其艱苦、衣被單薄、伙食很差、營養不足、傷病員明顯增多,但根據地內醫藥卻非常缺乏”。因此,關鍵是解決“卡脖子”問題,否則“到底紅旗能打多久”問題真成問題。
在這種歷史背景條件下,毛澤東強調:“邊界黨如不能對經濟問題有一個適當的辦法,在敵人勢力的穩定還有一個比較長的期間的條件下,割據將要遇到很大的困難。這個經濟問題的相當的解決,實在值得每個黨員注意。”并多次指示湘贛邊界特委財政部和寧岡縣委,抽調一些對搞經濟有經驗的負責同志,認真抓好農村工農業生產和與白區城鄉的經濟交流工作,采取各種措施,利用于各種渠道,組織根據地內外群眾開展物資交流,粉碎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封鎖。
(二)井岡山斗爭時期重啟和開辟紅色圩場的實踐探索
1928年1月,在遂川草林鎮,毛澤東派出部隊消滅了當地地主豪紳階級的反動武裝,打倒了大地主黃禮瑞、郭朝宗等人,重新恢復了草林圩場的生機,并用紅色政權幫助維持圩場的秩序。同年5月,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進一步開辟了大隴紅色圩場。在重啟和開辟紅色圩場的生動實踐之中,展現了我黨篳路藍縷的經濟建設風采。
1.把握規律:保障區域經濟的循環暢通
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前提是保持國民經濟循環的暢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有機銜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建時期,地主豪紳階級的無限制壟斷、剝削使得區域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嚴重制約著當地居民的生活與發展。在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的引領下,為了激活根據地生產、消費的動力,當地政府派出軍隊在圩場維持秩序,并將以前的稅卡全部撤銷,免除鹽稅、屠宰稅、百貨捐等苛捐雜稅,提出了“一個紅棗也不能動”的工商業保護政策,終于迎來了“草林圩上逢圩,到圩兩萬人”的盛況。
2.抓住關鍵:于絕境之中解決“卡脖子”問題
由于根據地基礎條件落后,幾乎沒有工業條件,只有最基礎的農產品、手工業產品等。在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下,食鹽的供給極為困難,此時一方面,繼續鼓勵商販想辦法運輸進來;另一方面,廣泛發動群眾熬制硝鹽,利用老墻土,甚至是尿桶底下的白硝,熬制出來,上面是硝,可用于制作火藥,下面是鹽,雖然味苦,但可以用來救急。在幾乎是絕境的境地,軍民用自己的智慧探索出“生”的希望。
3.激發活力:推進農村土地的所有制改革
以深化改革激發發展動力。在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邊界的經濟是農業經濟”,只有農業發展了,經濟建設才能發展起來。土地資源的高度集中、農村階級矛盾的對立、生產技術的落后等問題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因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勢在必行。中國共產黨人帶領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將地主家的土地沒收,按人口數量平均分配,給軍隊留一部分公田,積極引導、鼓勵農業發展。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改善了農產品的供給狀況,為紅色圩場的貿易提供了強大基礎動力。
4.敢闖新路:支持紅白區域商人自由貿易
傳統的小農經濟代表著封閉與落后,隨著草林圩場的恢復,改變了經濟貿易的形式,形成了紅白區域自由貿易的新局面。對外開放是區域發展的前提,敵人的經濟封鎖正是遏制發展的手段,為此根據地提出了保護中小商人,允許自由貿易的政策,通過各種渠道向外輸出商品,積極鼓勵白區商人前來貿易,特別是在大隴開辟紅色圩場,便于井岡山周圍各縣、鎮的人民群眾和小商販來此進行商品交易,促進了邊界各縣與白區的經濟交流。
5.維護公平:平抑物價與保障供給并舉
為了給廣大群眾予以便利,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根據地政府通過政府投資或群眾集股的方式在各地設立公賣處,由公賣處負責統一購買、銷售物資,主要銷售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布匹、食鹽、藥物等。公賣處商品的售價低廉,在物資緊缺的井岡山區域,起到了抑制不法奸商盤剝、保障物價穩定、解決軍需民用的作用。
二、井岡山斗爭時期重啟和開辟紅色圩場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經驗與啟示
當前,從國際層面來看,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際市場充斥著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從國內層面來看,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變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競爭力。
(一)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要點
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國民經濟循環的暢通必須保障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環節生產要素的銜接,從而實現內部循環暢通無阻,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和國家的全面發展。當前我國國內大循環在生產、消費等環節,在城鄉、區域等層面都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卡點、堵點,正如在草林圩場之中,經濟循環被各種因素阻礙,需政府與市場通力合作,建立起公平安全和諧有序的紅色圩場。為了保障經濟體系的循環暢通,推動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必須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生產質量,通過擴大內需提升消費層次,助推產業升級,有效促進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配置優化,增強經濟活力。
(二)以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
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F代社會科技力量的作用空前強大,創新成為了人類發展的主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離不開核心科學技術的突破。當前,我國仍處于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境地,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卡脖子”現象頻發。越是艱難的境遇越需要堅持的毅力,在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經濟打壓下,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更是急不可待。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著力增強關鍵共性技術突破能力,加大聯合攻關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術。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
(三)以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要條件
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實行更高水平的開放,是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只有開放才有發展,封閉只會帶來落后。新發展格局要求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局面,需要我國進一步提高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水平,擴大高質量進口、高水平出口,更好的聯通國內國際市場。推進制度型開放,引領新型全球化發展,堅持“一帶一路”,打造東西互濟、南北互助、良性互動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四)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目標
要以提高居民收入來打破國內經濟循環堵點。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實基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最終目標。面對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的問題,需加快提高居民收入,以推進鄉村振興、完善保障制度、發展民營經濟等方式,改善中低收入群體生活質量。創新新型消費模式,改善國內供給消費結構,提振國內消費水平,充分挖掘市場的內需潛能。
(作者單位:中共吉安市委黨校)